7月15日,贝壳财经年会“ESG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分论坛在上海举办。会上,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原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指出,双碳战略是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需从科学认知、技术创新和政策管理三维度协同推进,而零碳园区建设将成为企业ESG实践的关键抓手,助力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原监事会主席赵华林。


三维逻辑破解双碳复杂性


赵华林提出,理解双碳战略可构建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双碳战略的科技创新、双碳管理的系统推进”三维模型。气候变化层面,气候变化成因复杂,人类活动与自然胁迫交织,需持续深化研究;双碳战略的科技创新层面,现有技术尚不足以支撑零碳目标,需突破能源转型、负碳技术等瓶颈;双碳管理的系统推进层面,需通过政策法规引导,例如零碳园区建设将成为量化减排的重要载体。


会上,赵华林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双碳领域的关键作用。他以垃圾焚烧行业为例介绍道,传统焚烧作业主要依赖工人经验控制燃烧过程,而如今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将历史运行数据输入系统后,实现了焚烧炉的智能化精准控制。这一技术革新不仅显著提升了燃烧效率,更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展现出人工智能赋能绿色转型的巨大潜力。  


赵华林指出,该案例印证了数字化技术在双碳战略中的核心价值。随着算法优化与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将在能源管理、碳足迹追踪等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减排目标实现的新质生产力。


双碳战略从1.0到2.0升级演进的三大核心转变


针对当前双碳领域热点,赵华林指出,碳资产市场化是核心方向,需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共识。他分析,欧盟碳交易政策松动或带来国际碳市场新机遇,而零碳园区通过精准核算碳足迹,可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税等贸易壁垒。此外,他还指出,“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标志着双碳战略进入2.0阶段,政策重心从宏观框架转向微观量化考核,碳配额逐步从免费分配转向有偿使用。  


赵华林阐释了我国双碳战略从1.0到2.0版本的升级路径,演进过程呈现三大核心转变。


首先是管控机制迭代升级,1.0阶段以"1+N"政策框架为基础,通过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间接减排,碳排放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当前2.0版本则建立起碳排放双控新机制,采用“免费+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并构建起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历史性超越煤电,新能源车零售销量也首次超过燃油车。  


其次是碳市场体系持续完善。碳交易市场从初期探索走向成熟运作,形成强制交易与自愿交易并行的双轨制。配套制度方面,碳标识认证、碳核算等基础性工作加快推进,为碳定价机制夯实基础。  


第三是绿色金融正从狭义走向广义。2016年版政策主要支持清洁能源等纯绿色项目,而2024年新规将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纳入支持范围,同时推动建立统一碳核算标准,并鼓励地方开展立法先行先试。目前,我国已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渠道开展多边绿色金融合作。这种从宏观定性管理到微观定量考核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双碳工作进入精细化实施阶段。随着碳市场扩容和绿色金融创新,产业低碳转型将获得更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  


零碳园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八大重点任务将成突破口


赵华林强调,能源绿色转型是双碳目标的核心,需构建新能源占比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但煤炭仍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产业层面,需推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与数字化协同,零碳园区建设则是“牵住牛鼻子”的实践——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近期出台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910号文件)明确包括能源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技术应用等多项任务,各省已启动申报试点。  


在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正从政策倡导转向落地实施阶段。赵华林指出,实现零碳园区需要系统推进八大重点领域:一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二是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三是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四是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五是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六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七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八是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


“减污,降碳,扩绿和增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开启生态文明从1.0版向2.0版的转变过程。双碳战略同时开启了1.0版向2.0版的转变。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和废物循环四个环节同时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赵华林表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