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


7月15日,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消费大会在上海召开。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在分论坛“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中对当前中国ESG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径进行了分析。

 

他表示,近年来,各部门加速制订ESG相关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动ESG在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绿色治理水平、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以下附全文:

 

ESG相关政策加速推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在ESG的政策体系、企业和地方实践领域持续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践行者和推动者。下面我重点从政策角度谈一下对ESG中国实践和创新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这么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各项进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PM2.5平均浓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跨过90%的门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刚刚几位嘉宾都提到了“双碳”工作,我们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显著成效。

 

比如,我们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鼓励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碳减排行动,促使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8.78%,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从ESG发展来看,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各部门加速制订ESG相关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动ESG在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绿色治理水平、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财政部牵头各部门,对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联合制订企业可持续披露的系列准则。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业务审批全流程管理,强化金融机构ESG信息披露要求。证监会指导上海、深圳、北京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规范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内容和深度要求。国资委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ESG作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促使央国企对ESG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ESG良性发展既离不开本土化,也与国际合作密不可分

 

生态环境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近年来以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为抓手,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的ESG体系建设。2021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首次将二氧化碳列入信息披露范围,这是我国在ESG信息披露领域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探索。

 

目前,已经有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符合规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等8万余家企事业单位通过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平台披露环境和二氧化碳排放信息。根据有关统计,2024年共有223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达到41.81%,同比增长5.39个百分点。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提出了构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中国健全ESG政策体系的又一创举和新招实招,也是推进ESG中国化的具体举措。

 

《意见》主要部署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特别强调了要丰富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应用场景,支持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在ESG评级评价、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金融、产品碳足迹核算等领域中应用。同时提出,要切实加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国际合作,加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技术规范与国际相关标准规范的协同衔接与互通互认。

 

《意见》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自愿原则”,这是对企业环境信息依法强制性披露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引导企业自主减排、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从短期看,自愿披露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形成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可以加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我们中心也深度参与了中国ESG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实践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ESG的良性发展既离不开本土化,也与国际合作密不可分。例如,我国财政部在牵头制订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的过程中就与ISSB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有力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国际互联互认。再比如,国际ESG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已经成为国际投资者评价跨国企业的重要依据,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业务时,也更加重视ESG评级评分结果。这都推动了中国企业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环境治理的国际化进程。

 

ESG发展存在诸多挑战,建议从三大维度实现突破

 

当然,目前ESG在国内外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全球环境治理不确定性越来越多,部分国家在气候和环境治理政策上“开倒车”。另一方面,从ESG的实践应用来看,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少数企业一窝蜂搞大干快上,热衷于“漂绿”“洗白”,在ESG报告上“报喜不报忧”。还有些企业热衷搞形式主义,说得很热闹,做实的却很少,借助ESG搞过度营销,仅是将ESG作为包装企业的手段,而不是真正将其作为推进自身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ESG发展在国内外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持续坚定地推进ESG相关工作,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为可持续发展增加更多的确定性,向全球提供更多的ESG中国实践和最佳经验。

 

为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ESG体系建设和实践应用工作,我提三点政策建议,供大家探讨。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要持续加强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ESG重点行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ESG标准体系、评级体系和生态体系的建设。

 

二是坚持国际视野。要持续深化ESG的多双边对话与交流合作,统筹推进ESG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转型等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协同增效,针对碳关税(CBAM)、国际ESG评级等热点话题出谋划策,助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三是坚持创新思维。锚定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积极运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以科技“赋能”ESG良性发展,推动ESG中国实践更上新台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