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诺诚健华5月13日公布的一季度报显示,凭借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放量等扭亏,成为公司自2022年登陆A股以来首现盈利。不仅如此,包括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在内的多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虽然仍处亏损,但亏损额持续收窄,接近盈利拐点,在经历了烧钱研发之后,国内创新药企逐渐开始“自我造血”。


多款创新药产品放量


多家创新药企业在一季度迎来了盈利拐点或亏损的持续收窄,从驱动因素来看,业绩上升更多依靠的是企业“自我造血”——主力产品的持续放量,成为这些企业业绩增长的共同原因。其中,诺诚健华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3.8亿元,同比增长129.9%,净利润为0.14亿元。这是诺诚健华自2022年登陆A股以来首次单季度实现盈利,核心产品奥布替尼放量成为盈利的重要原因,由于该药包括边缘区淋巴瘤在内的三大适应症均纳入医保,销售增长,报告期内奥布替尼营收同比增长89.2%,达3.1亿元。此外,诺诚健华与Prolium达成授权许可后获得的首付款,也成为公司一季度实现盈利的重要保障。


另一家企业百济神州5月13日公布的一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营收规模为80.48亿元,同比增长50.2%,亏损规模由去年同期的19.08亿元收窄至9450.3万元。自研产品泽布替尼胶囊、替雷利珠单抗和安进授权产品销售的增长,使得公司一季度产品收入达79.85亿元,其中泽布替尼胶囊在美国实现销售40.41亿元,同比增长61.9%;欧洲销售额总计8.36亿元,同比增长75.4%;在国内销售5.9亿元,同比增长43.1%。另一款产品替雷利珠单抗一季度的销售额达到12.45亿元,同比增长19.3%。


凭借主力产品艾加莫德、尼拉帕利等的强劲表现,再鼎医药在一季度实现营收1.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经营亏损同比收窄20%,其中产品收入为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具体来看,艾加莫德一季度销售额为1811万美元,同比增长38%,尼拉帕利销售规模也创单季度新高,为4950万美元。


相同的情况还涉及君实生物、荣昌生物、迪哲医药等,虽然这些企业今年一季度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额明显收窄,距离盈利拐点越来越近,且业绩的增长,主要源于自有核心产品的销售放量,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日趋成熟。


在生物医药领域,单个产品撑起一家公司业绩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过随着创新药研发越来越“卷”,同一靶点往往吸引多家企业布局,后续研发管线能否及时跟上也颇为关键,而药物研发是需要“烧钱”的。从一季报来看,多家企业都考虑到了资金储备问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诺诚健华持有现金及相关账户结余约77.8亿元,助力公司加速推进多项Ⅲ期注册临床试验开发和投资于差异化的ADC(抗体偶联药物)及其他管线;君实生物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也达30.22亿元。百济神州与信达生物的资金和现金等价物等规模均超过百亿元。科伦博泰、腾盛博药等多家企业的现金储备则超过20亿元。


创新能力跻身国际线路


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成功上市的平均时间超过10年,中国创新药走过的十年,也伴随国内新药政策的逐步完善。2016年以来,我国创新药利好性政策接连出台,创新药审批提速。国际层面,2017年6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和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同时宣布,ICH正式批准CFDA成为其成员,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在业界,ICH发布的技术指南已为全球主要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接受和转化,并成为药品注册领域的核心国际规则制定机制。


医保也向创新药倾斜。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通过优化医保谈判规则,将多款创新药纳入医保。到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成立后经过7轮调整,累计将149种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截至2024年10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药品支付累计超3500亿元,带动相关销售超过5100亿元。今年,丙类医保目录也将落地,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丙类目录将与每年的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同步开展,计划于今年年内发布第一版,“创新程度很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将成为丙类目录的遴选对象。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创新药研发数量创下新高,墙内墙外同时“开花”。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创新药数量已达到3575个,位居全球首位。在国内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本土产品占比也明显提升,已从2015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4年的42%。另据DealForma的一组数据,2024年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大约有31%来自中国,而2019年这一数字还为0。海外大药企近几年一直在“抢购”中国创新药。


创新药在资本市场也有收获。5月16日,港股创新药ETF(513120)上涨逾2%,近6个月来上涨逾20%,A股市场,创新药ETF(159992)也维持上涨,近三个月内上涨了4.58%,基金份额在今年3月份创下历史新高后,继续维持在高位。


华鑫证券指出,中国企业在抗体、ADC、双抗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渐显现,海外市场的创新溢价吸引了中国biotech企业追求更高的研发起点和标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创新药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