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央行发布4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5.70万亿元,同比增长7.2%;1-4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大致持平。 


4月份,虽然新增贷款规模有所放缓,但从结构上看,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同时,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速,消费、投资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明显好转,既反映了去年9月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也体现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后,各项宏观政策及时响应、协同发力,社会信心持续提振。


融资成本往下走 金融总量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增长


4月份,我国金融总量“有上行”,从前4个月金融总量数据看,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仍然较大。市场人士表示,金融总量数据持续较好,体现出央行逆周期调节和金融稳经济的效果。


同时,我国融资成本“往下走”。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2%,比上月低约4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


业内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利率调控框架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利率传导机制更加畅通,政策利率又再度下调,有助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


“观察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要结合实体经济实际运行状况综合研判。从金融数据本身来看,社会融资规模、M2和人民币贷款增速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央行多轮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明显。”专家表示,未来金融总量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剔除地方债券置换、银行不良贷款核销等特殊因素影响后,金融数据尤其是贷款实际增速在目前较好水平上还会更高。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效融资需求相应回升也会形成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常规操作较强支持力度的同时,又推出新的一揽子支持举措,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有效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运用降准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充裕、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等,为金融机构提供足够资源,能够以更大力度服务好实体经济。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更加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央行数据显示,从结构上看,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1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信贷结构演变是经济结构变迁的映射,同时也发挥着促进经济转型的作用。”市场专家表示,近年来经济结构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主导力量,同时人民银行也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引导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信贷增量的投向明显改变,带动信贷存量结构也趋于优化。目前我国贷款余额已超过265万亿元,每一个百分点的存量结构优化作用都非常显著。而从存量角度观察,更能反映结构优化的效果和趋势。


从企业和居民角度看,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贷款占比相应由37%降至32%,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了实体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下降也与买房投资等更趋理性有关。


分企业类型看,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由31%升至38%,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由69%降至62%,这一方面是因为普惠小微贷款发力明显,助企惠民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与近些年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大企业融资更趋多元化有关。金融市场发展不断深化,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匹配度也在提升。


从行业投向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并着重从供给侧发力,强化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重点服务消费行业的金融支持,相关行业的贷款占比明显上升。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长期贷款中,制造业占比由5.1%升至9.3%,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11.2%,而传统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则由15.9%降至13%。


事实上,未来宏观政策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金融政策的重点是支持高品质消费品供给,需求端的消费贷款成本已不是影响因素。


有市场专家认为,当前促消费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需求端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财政、就业和社保政策在这方面能够发挥更加直接的作用;供给端关键是要增加高质量消费品的供给,这方面需要产业政策做好规划、财政政策加强激励引导,金融政策提供配合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对需求端的居民消费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银行消费金融类产品不断丰富创新,居民消费融资便利度明显上升;对应的结果是居民部门杠杆率也比较高,一些银行的消费贷款还出现过度竞争,甚至是发放的消费贷款利率已经低于本行保本点,这种模式很难持续,也容易放大部分高杠杆群体的负债风险。


此外,有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拓展消费场景,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应当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银行也需要通过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保持理性定价,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