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休钱不休”“闲钱不放假”“假期资金不站岗”……距离“五一”假期的时间越来越近,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提早发布了针对“五一”假期的投资“时间表”,为投资者能够在假期“稳赚”支招。


“五一”等假日前夕都是银行理财发力营销的重要时点,因此推出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或过往业绩普遍较高、风险较低。而在当前市场波动不断、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备受投资者青睐。在节假日前夕,投资者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需把握好时机,让投资者在假期也能赚取收益。


【布局】


银行理财公司发布投资时间表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但手里的资金“不放假”。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假期投资“攻略”,投资者在节前投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可在“五一”假期享受投资收益。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想要在“五一”假期获得投资收益,投资者需要提前布局资金,并在“五一”假期开始前完成投资。


在银行理财公司提供的“时间表”中,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只要在4月30日完成购买,即可享受假期收益。这已经成为理财公司的标准做法。


如南银理财推出的两款纯固收理财产品和1款“固收+”产品,在4月30日当天17:00之前完成购买,即可在5月6日以4月30日的净值进行确认,并享受假期收益。杭银理财推出的4款固收类产品,在4月30日17:00之前完成购买,亦可享受劳动节期间的收益。


此外,民生理财、平安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均推出了节前买入、假期5天享受收益的相关理财产品。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假期理财产品在节假日期间无法购买或不能起息,货币基金、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短债基金、国债逆回购等产品需在特定的交易时段结束前购买,才能享受长假期间的收益。


【风险】


部分理财公司推出高收益产品 历史业绩达到6%左右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部分银行理财公司针对“五一”假期推出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历史业绩普遍较高。部分理财产品历史业绩达到6%左右。


如平安理财推出的一款风险等级为R2(中低风险)、最短持有期为7天的理财产品,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到了6.70%,而自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则达到了5.85%。另一款最低持有270天的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达到了5.90%,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亦有5.94%。


民生银行推出的一款纯债产品,也标出了“2024年年化收益率达6.23%”的历史业绩,而该产品自2023年12月27日至今年4月25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37%。


有银行理财经理直言,在假期前夕为客户介绍业绩比较基准或历史业绩相对较好的产品,可以更好地留住客户的资金。不过,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实际投资收益率,即使业绩比较基准更高,也不意味着投资者肯定能拿到更高的收益率。因此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还应注意产品投向和风险承受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页上均写明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计算方式,同时标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等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


【平衡】


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多样 投资者需平衡好安全、收益与流动性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针对假期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虽然理财产品仍以现金管理类、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主,但从期限、底层资产方面则更加多元化。


如工银理财今年五一前推出的产品在策略方面,不仅有纯固收类理财产品,也有优先股策略优选的相关产品。南银理财今年也推出了“固收+”产品。


而从期限上看,今年的理财不仅有开放式理财产品,也有最短持有期产品,最短持有的时间也从7天到1年左右不等。但从风险等级上看,R2等级的理财产品仍是主流。


有银行理财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产品长短期限相结合、各类型理财产品相结合,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理财的多元化需求。在节假日期间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往往是该公司运行较好、收益较高的产品,这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投资者。


有银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配合销售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并充分认识产品风险,选择风险等级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理财产品,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提示,投资者要基于自己的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和风险偏好,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不要轻易追涨杀跌。


“在各类金融产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注意平衡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者的关系。”董希淼提示,总体而言,如果希望获得较高收益,那么应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不希望承担较高的风险,那么应该接受较低的收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