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驾创新”)12月27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17港元/股,开盘价18.6港元/股。当日收盘,佑驾创新股价报收于19.4港元/股,涨幅14.12%,成交额1.1亿港元,总市值77.44亿港元。截至12月30日收盘,佑驾创新股价报收于19.4港元/股。


佑驾创新是继地平线、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之后,在最近两个月内第四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智能驾驶企业。此前,黑芝麻智能、速腾聚创等企业也陆续登陆上市。


不过,佑驾创新毛利率偏低,三年半累计亏损6.76亿元,而且管理层估计佑驾创新2026年之前不会产生任何净利润。毛利率偏低、持续亏损的佑驾创新会否“高开低走”?


三年半亏损6.76亿元


佑驾创新是专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天眼查显示,从2014年成立至今,佑驾创新完成超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四维图新、杉杉创投、中金资本、蔚来资本等。


实际上,早在2023年8月佑驾创新便启动A股上市辅导,但在2024年5月23日佑驾创新终止了与辅导机构的上市前辅导委聘协议。4天后的5月27日,佑驾创新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12月初,佑驾创新通过港交所聆讯,这期间佑驾创新共经历两次递表,第一次是在2024年5月27日,第二次在2024年11月28日。


据佑驾创新招股说明书介绍,近年来营收实现增长,但持续亏损,净亏损情况尚未改善。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佑驾创新营收分别为1.75亿元、2.79亿元、4.76亿元和2.37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4亿元、2.2亿元、2.06亿元和1.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6.76亿元。


佑驾创新预计2024年仍将净亏损。不仅如此,其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根据目前的发展计划及管理层估计,佑驾创新预计2026年之前不会产生任何净利润。


毛利率处于行业下游


从毛利率表现看,2021年至2023年,佑驾创新毛利率分别为9.7%、12%、14.3%,2024年上半年佑驾创新的毛利率14.1%。与同行业竞争企业相比,其毛利率仍处于下游。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的毛利率分别为50%和79%。


硬件成本是影响毛利率的因素之一。佑驾创新作为提供智能驾驶定制化方案的集成商,也受到上游零部件成本波动的影响。此外,其规模化效应仍有待提高,成本高、三费支出也影响了佑驾创新的毛利率。


实际上,智能驾驶企业依赖于前装市场和规模化效应,智驾方案搭载的量产车型越多、销量越高,规模效应就越明显,各项成本就摊得越薄。


佑驾创新也表示,定点车型若不能实现量产、量产车型销售不佳以及整车厂为控成本压低报价等情况,都可能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车企强化自研,赛道日渐拥挤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智能驾驶行业在2024年下半年迎来上市潮。


2024年7月10日,如祺出行登陆港交所。8月8日,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上市。10月24日,地平线港交所上市,成为2024年港股最大的科技IPO(首次公开募股)。10月25日,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11月27日,小马智行登陆纳斯达克,是2024年以来美股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此外,图达通、纵目科技等企业正在冲刺资本市场。


为何智能驾驶扎堆上市?业内人士认为,企业持续亏损,必须打开未来融资窗口。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智能驾驶企业冲击资本市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为了提高公司估值和知名度,拓宽融资渠道。


不可否认,盈利问题仍是目前智能驾驶企业发展的“紧箍咒”。2021年-2023年,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均处于亏损状态。“技术研发投入高、初期产品投放市场时的收入无法覆盖成本等都是盈利难的原因。”张新原分析,盈利难也与市场接受度的差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等因素有关。


此外,目前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激烈。除了智能驾驶领域公司布局外,传统车企开始加强智能驾驶技术自研,科技公司强势入局等因素使得行业竞争加剧。12月26日,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在直播间表示,理想汽车有望在2025年实现L3级别的智能驾驶。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技术战等频发,而这也成为企业盈利难的原因之一。另外,目前部分智能驾驶企业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这也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但上市也并非一劳永逸。“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2024年1月宣布在美股退市,常年深陷亏损也是退市的原因之一。


目前,自动驾驶现有落地场景已经十分丰富,但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L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有望突破20%,2027年有望突破70%,产业上升斜率或远超市场预期。


佑驾创新业绩“护城河”在哪里?


此外,佑驾创新的研发投入占比缩减,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0.82亿元、1.39亿元、1.50亿元和0.63亿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46.9%、49.9%、31.5%和26.7%。佑驾创新方面表示,募集所得的资金将分别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并招聘与留任相关研发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解决方案竞争力、加强销售和营销能力等。


佑驾创新在招股说明书提到的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和车路协同。从产品线看,包括iSafety、iPilot和iRobo系列。其中,iRobo系列聚焦L4产品,在港口等特定区域及操作场景下支持全自动驾驶,首款产品是无人驾驶的Robobus,预计2025年一季度交付。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在目前道路条件下,实现iRobo解决方案和车路协同仍有一定挑战。目前道路基础设施参差不齐,要实现特定区域及场景下的全自动驾驶,需要高精度地图、先进传感器等硬件支持。不过随着5G等技术发展和部分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推进,可能性在逐步提高。


至于如何构筑业绩增长的“护城河”,张新原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增强在自动驾驶技术层面的优势,提高解决方案成功率和落地可能性等。要在技术差异化、市场定位或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寻求突破,例如将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特定的细分市场。


面对盈利难困境,王鹏认为最主要的是要从技术创新、成本降低、商业模式建立等方面取得突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