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山西以一次意想不到的方式出了圈。


2024年一季度山西地区生产总值为5399.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经济增速在全国各省份垫底。


随着山西一季度煤炭产量的下降,经济数据使得该省正进入前所未有的“焦虑期”。


能否抗住压力,持续推动转型?经济重压的转型窗口期如何度过?这些成为各方的关注焦点。为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山西采访了部分政府部门、网约车司机、小饭店老板、工队包工头。


经济专家表示,山西的问题既有自身的原因,也与全国的发展需要紧密相关,已经是一个全国的课题,需要跳出山西寻找答案。能否像安徽融入长三角一样融入京津冀成为山西转型成功的关键。


大省深陷“煤周期”


“以前从来没有考虑去其他城市发展,但自从自己的孩子出生后,看着身边的朋友去了外地,也想去京津或长三角找个城市定居。”来自太原的小于原本是一名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后来进入地产行业搞建设,3年前他又转身去搞了“二奢”,在电商平台开直播搞销售,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他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自己正想去外地发展。


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2022年末的3481.35万人减少15.36万人。其中,人口净流出达到7.56万人,占到一半。


在煤炭产业工业经济占比达到30%的山西,虽然转型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但依旧受煤所困。在“双碳”战略的大趋势下,煤炭产业,尤其是煤炭产业链的上游正面临巨大压力。而与煤炭相关的机械制造、交通物流、社会服务等行业也面临着调整。


2023年末,山西就业人员总量为1704万人,其中煤炭行业的就业人员仅仅100万。因为资源型经济无法承载太多人,尤其是白领人群的就业,外出就成为必然。


2023年山西产煤13.78亿吨,增产5743万吨,而2021、2022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然而,今年第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同比下降了18.9%。而在经济数据上,2021年、2022年、2023年山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1%、4.4%、5.0%,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仅仅为1.2%。


翻开山西经济发展史,深深打下了煤炭的烙印。2002年到2012年煤炭黄金10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从2324.8亿元跃升至1.17万亿,经济排名也从第19位前进至17位。然而,随着煤炭的走弱,到2019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为 1.7万亿元,排名下降至第21名。到2022年,随着煤炭小阳春的再现山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56万亿元,排名前进一位。


“煤周期”成了山西经济的晴雨表。


需站在全国解决山西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耀表示,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发挥着能源兜底保障的作用。其产煤量一方面受制于市场需求,同时还受制于政策环境,包括行业安全、保供任务等。因此,并不能孤立地看待山西煤炭,而应该放到全国整体去考虑。“虽然煤炭起着能源兜底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煤炭生产和使用量的减少将是一个长期趋势。”陈耀说道。


3月23日,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强调,坚决扛牢煤炭增产保供政治责任,奋力攻坚完成今年目标任务,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大局再作贡献。


据了解,当前山西每年以长协价保供22个省份电煤超6.2亿吨,而5500大卡(千卡)电煤的保供价格大多仅仅570元一吨。5月中旬,山西同等品质的动力煤市场价格则达到870元。今年全国两会上,山西人大代表团提交的建议指出,2022年、2023年山西为落实国家下达电煤保供任务共减少煤炭收入2067亿元。


陈耀认为,山西多年来为全国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做出了经济、环境的牺牲。因此,山西的经济转型不仅仅是山西自身所面临的课题,还是全国的命题。从国家层面,应该从政策上对山西这样对全国发展起到重要能源支撑作用的省份出台专门的政策,以支持其经济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从全国其他省份而言,在能源上得到山西支持的地方应该对山西进行产业,甚至资金支持方面的反哺。


陈耀说,“山西面临的转型问题,应从全国一盘棋定位,从中部地区发展的角度做整体谋划。”


山西人大代表团建议,国家建立能源保供补偿机制、能源供需区省际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能源保供省份转移支付力度和煤炭保供奖励资金投入。按照优质优价原则,允许山西在国家发改委价格上限的基础上,对4500—5000(不含)大卡电煤长协坑口价上浮10%,对5000大卡以上电煤长协坑口价上浮20%。推动保供煤电输入重点省份通过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方式,在山西生态环境治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产业等方面加大投资建设,推动从“供需合作”向“供应链合作”转型。


山西该如何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然而,15个年头过去,山西“综改”的任务依旧艰巨。


长期观察研究山西转型发展的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赵公民教授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的转型使得山西已经出现一批新型项目,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装备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有些项目技术还很先进,然而这些项目从整体上来讲大多还很薄弱,还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山西的产业结构,强链补链面临的压力较大。


“在房地产形势严峻,能源经济转型加速,人口红利渐渐消退的背景下,山西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认真思考。”赵公民表示,“山西的问题需要跳出山西寻找答案。当前,在融入京津冀方面,山西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和速度都有待加大,因为山西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已经不长。”


陈耀认为,当前全国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到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能源、新材料等的产业发展需求最大的就是电力,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山西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山西应该紧紧抓住“东数西算”、新型产业崛起的国家机遇。与此同时,山西还应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发展更加清洁的煤化工产业,推动氢能、甲醇产业的发展。


陈耀表示,在呼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山西自己也必须上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改革创新。


融入京津冀,山西可向安徽学习


如果说此次经济增速下滑让山西被迫“出圈”的话,那么多年来山西通过招商引资来强链补链则是转型发展的一场主动出击。


2023年通过实施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山西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108个,签约金额达1.58万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5840.6亿元。有当地招商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山西省市县三级招商部门几乎每一周在全国不同城市都有推介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招商有如此的紧迫感。


陈耀表示,山西遇到的问题应该引起多方的高度重视。就区域发展而言,山西不仅落后于东部的河北、中部的河南,就连西部的陕西都远远超过了山西。同时,在中部六省,山西一直垫底。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中,山西不应掉队。为此,山西需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近在咫尺的京津冀,就是山西发展的机遇。


2022年10月1日,雄安新区至山西忻州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山西开始融入京津冀。


赵公民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在他的调研中已经遇到多个北京转移到山西的产业项目,涉及芯片、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表明山西已经具备承接京津冀产业外溢的能力。


山西省投资促进局一领导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山西应该学习安徽,像安徽融入长三角一样融入京津冀。


据《山西日报》报道,早在去年7月,山西党政代表团就奔赴安徽考察。该报道指出:“近年来,安徽省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战略目标,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形成了很多亮点做法。”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山西省在推动产业转型方面动作频频、成效显著,只是当前区域博弈加速进行,新一轮产业革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留给山西的时间已经不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