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央行发布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61万亿元。3月贷款新增3.09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一季度新增信贷数据较去年同期高基数有回落,但仍比2022年同期多增逾1万亿元。一季度经济数据总体好于预期,物价温和回升,信贷支持效果正逐步显现。


“贷款同比波动主要是基数影响,去年一季度银行‘开门红’冲高较多,对后三个季度造成一定透支。”上述人士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避免资金沉淀空转,为可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留有后劲。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经济增长潜能增强


一季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信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部分在增加,近年来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贷款占比增加,相关贷款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贷款余额也在不断增长。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占比和增速都在下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传统落后产能相关领域的信贷增长也受到一定约束。总体看,信贷结构的调整趋势向好。


今年以来,央行对“五篇大文章”加快布局,新增5000亿元PSL额度已全部发放,近期设立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设备更新和经济转型,还将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加快调整优化。3月末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均保持在20%-30%左右高位。民营企业贷款继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当前获得贷款支持的科创企业中九成多都是私人控股企业。


“债券与信贷市场发展更加均衡,直接融资加快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更为适配科技创新等新动能的发展。在当前M2超过300万亿元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助于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特点的融资需求、缩短融资链条、提升融资效率、优化融资结构。


上述人士预计,央行大力推动银行发展柜台债券业务,预计未来随着企业和居民直接买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将高于信贷增速。


此外,有业内人士还表示,当前各方面都在加大力度防范资金空转,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更大。


信贷利率保持低位 民企利息负担进一步减轻


今年以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并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0.25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3月,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均在3.7%左右,同比分别下降约0.2个和0.4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利率下行更多,既激发了企业居民信贷需求,也有利于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银行自主调整存款利率效果持续显现,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明显。”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随着存量定期存款到期后的重定价,存款利率下行的效果还将持续显现,进一步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从期限结构看,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幅更大,有利于缓解存款长期化、定期化,促进投资和消费。


此外,针对当前实际利率边际上升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这有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


“实际利率是以名义利率扣减通胀计算,与物价关系密切。”接近金融监管部门的业内人士指出,扣减通胀后的实际利率在一些特定时点偏高,但从趋势看,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物价总体上温和回升,未来实际利率总体会有下降。


上述人士表示,从结构看,不同行业的融资利率和商品价格涨跌也有明显差异。对于过剩产能行业和经营不善企业,产品竞争力不足,产品价格下行较快,同时金融资源从紧配置、名义利率较高,这部分的行业企业实际利率高是有利于市场出清的。而对于新动能领域的行业产品价格稳定,名义利率下行较多,享受的实际利率较低。


广义货币突破300亿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充分有力


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对于我国M2突破300万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了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充分有力。 巨额的存量资源掌握在企业和居民手上,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奠定了基础。


有业内人士指出,3月末,我国M2余额升至304万亿元,货币存量规模已经足够大,这与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融资结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一定关系。


“巨额的存量资源掌握在企业和居民手上,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奠定了基础。”上述人士指出,金融总量的规模确实已经不小,随着经济恢复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进一步培育,存量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显著提升,有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


事实上,M2增速和名义经济增速的匹配关系在逐步向正常年份回归。上述业内人士指出,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3%,小幅回落但仍与疫情前水平相当。应当看到,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M2从疫情应对的高增长状态适度回落,是合理和正常的。这反映出银行资产扩张、创造货币的行为在向着更加稳健、均衡、可持续的轨道靠拢,也与经济回升向好背景下,资金周转循环趋于活化、沉淀空转有所缓解有关。


资金面保持合理充裕 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投放流动性


有数据显示,4月以来,人民币资金面情绪指数维持在50下方的较宽松区间,市场预期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当前资金面保持合理充裕,短端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对于近期长期限国债利率阶段性下行,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主要受市场供需影响。


业内专家分析,当前市场机构对政府债券等无风险资产偏好上升,而长期限政府债发行速度较往年有所放缓,供给缺口推动了收益率下行。中长期看,长期国债利率主要由一国经济潜在增速和通胀预期决定。今年我国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物价也呈现温和回升迹象,有利于支撑长期债券利率回归合理区间。


上述人士指出,近期,国债市场部分参与机构更加关注投资长久期资产可能存在的利率风险,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决策,防范过于短期的交易对资产和资金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


“央行还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投放流动性,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 ”有接近监管的人士预计,二季度或迎来政府债发行密集期,尤其是特别国债也可能启动发行,央行将灵活把握公开市场逆回购等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精准对冲财政发债因素的短期影响,维护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此外,针对近期市场热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国债买卖话题,有业内人士还指出,未来央行可能将买卖国债纳入政策工具储备,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但货币金融条件总体仍将维持合理适度,这与欧美正常货币政策用尽、被迫大量购买国债等行为有根本区别。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