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正在举行,“新”成为了关键字。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新型储能、新型工业化等词语在报告中出现,如何“老树发新芽”成为不少企业家的研究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集团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数据与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新时代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交通、储能与电力系统如何向“新”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为什么关注“电气化公路”,这个概念对我国有何意义 ?


宋海良:现在燃油重卡车辆的排量较高,促进新能源重卡发展有助于我国落实“双碳”战略。从能源角度来考虑,这样能降低我国石油消费,同时减少钢铁以及动力电池需求,降低铁矿石进口以及锂镍钴等紧缺矿产的对外依存度。


从成本上来说,如果我们能在公路上牵引电网,就能大力推进交通用能绿色替代,全面提升运营数智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现在部分新能源车辆面临着充换电续航里程低、氢燃料制储运技术不成熟等瓶颈,但是“电气化公路”具有续航里程长、建设标准统一、易于集成应用数智化技术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公路货运清洁替代,具有万亿级以上的市场潜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双碳”背景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下,煤电身兼保供降碳双重重任,既要兜底保供,也要绿色转型,你认为未来煤电发展趋势如何 ?煤电与新能源如何平衡 ?


宋海良:当前,我国煤电已充分发挥电力保供“压舱石”作用,同时有力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未来,我国煤电转型步伐还将进一步加速,整体呈现增容减量的趋势。


我预计,一方面,新能源发展,煤电支撑作用不可或缺。我国新能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需要进一步发挥煤电调节能力。在电力保供和“双碳”目标的双重要求下,应坚持“先立后破”推进煤电发展。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煤电装机规模仍将进一步增加,但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将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未来煤电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是要关注灵活调节能力的提升;二是要逐步降低煤电碳排放;三是要务实提升煤电能效,特别是低负荷工况能效;四是要合理降低投资。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新型储能。你认为我国目前新型储能发展现状如何 ?


宋海良:新型储能是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将有力支撑未来能源电力发展。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迅猛发展,2023年新增装机超过2200万千瓦,全年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同比增长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期。


与此同时,2023年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约3亿千瓦,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电力系统存量调节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期间,为满足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仍需保持快速增长。


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京报贝壳财经:去年9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今年3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你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你认为中国能建应该如何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 ?


宋海良:我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培育有中国能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业务转型推动新产业培育,通过新产业培育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举例来说,中国能建将朝着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发展方向,面向市场开发,聚焦价值创造,全面升级创新发展体系,保障新质生产力相关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如何理解今年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国能建下一步具体要怎么做?


宋海良: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国资央企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具体每一家国资央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内在活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会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国家急需的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向风光新能源、储能、氢能、节能环保、绿色先进材料、特色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以及融合型新基建等方面进行布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