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这是唐代诗人张建封描述古人赛龙舟的场景。这一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民俗活动,两千年来风采依旧,其背后,流淌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文献记载的龙舟竞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其中提出:“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1935年在河南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铜鉴,以及1965年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也都有赛龙舟的图案。


作为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往往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自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到了现代,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到,“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无论如何,赛龙舟一直是重要的民俗活动,其浓郁的娱乐性颇受群众喜爱。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龙舟竞渡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清代皇帝常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龙舟竞渡并临水观看。


图/IC photo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赛龙舟逐渐衍生出新的形式。如夜龙舟、旱龙舟、冰上龙舟等。其中,冰上龙舟是传统龙舟的创新和延伸,保留了传统龙舟运动的技巧性与竞技性,打破了季节局限性,更具速度与激情,是一项融合竞技性、团队性、娱乐性的全新冰上运动。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冰上龙舟大赛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的奥海冰场上激情开赛。随着发令枪响,一艘艘冰龙舟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运动员们在节奏鲜明的口号声中动作整齐划一,拼尽全力划动龙舟,以最快的速度冲向终点。一时间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份热闹。随着春暖花开,北京龙潭公园、后海、什刹海等水域都是赛龙舟的好去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于梦儿

编辑 李铮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