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2023年即将收官,回望这一年,我国资本市场在变革中继续前行。


一年时间,不少因“变”可以载入史册的瞬间:年初,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在全市场推开。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一行两会”时代落幕,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迈入“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


进入10月,“金融强国”概念被首次提出,意味着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选择的新高度。变革不止于此,在实践层面,IPO及再融资、降低印花税等政策相继落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目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如此规划。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小到大”的量变,“金融强国”目标的首次提出引发业内共鸣。


日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奋力开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效率不够高、质量不够优、覆盖不够全等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仍需进一步提升。


对于金融强国建设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也公开表示,一是提高国家的信用能力;二是建设国家的软实力,完善法制,提高社会的契约精神;三是通过金融创新来提升金融的功能和效率,满足实体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四是走国际化的道路。


中国资本市场开启全面注册制时代


这一年,我国资本市场正式迈入全面注册制新时代。


早在2023年初,《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在全市场推开。据了解,这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沪深交易所设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证券发行制度的又一重磅变革。


“注册制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最底层最核心最重要的关键一步。”彼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全面注册制带动了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的变化,总体上这种变化会让此前上市制度下所带来的寻租空间逐渐缩小。


他指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分层,一批好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挖掘出来。同时,一旦分层出现,也就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时候。


“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新格局


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北京金融街15号正式揭牌,这意味着历时5年的银保监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行两会”时代落幕,也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金融监管领域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将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据此,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将形成新的“一行一局一会”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本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进一步显露端倪。


减半征收印花税,让老百姓在资本市场有获得感


进入下半年,官方频繁出手,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随后财政部、税务总局迅速采取举措,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


减半征收印花税所带来的利好,不仅在于降低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减轻广大投资者负担,更是为长期看多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行加持赋能,体现减税、降费、让利、惠民的政策导向。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简而言之,要让老百姓在资本市场上有获得感。相关政策促进了经济复苏,通过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给整个市场以信心,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分享资本市场红利。


A股IPO“变奏”,再融资政策收紧


A股市场IPO(首次公开募股)与再融资政策密集出台。


8月,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明确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并对再融资监管的总体要求,其中要求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9月、10月两个月,沪深交易所同时出现了再融资“零受理”情况,北交所仅受理了3单。市场短时经历阵痛,在业内看来,此次优化安排对频繁过度融资、“蹭热点跨界扩张”等情形严格监管,引导上市公司理性实施再融资。再融资节奏如若放缓,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资金面。


11月8日,沪深交易所再为再融资戴上“紧箍”,从五大方面优化再融资安排。沪深交易所有关负责人称,适当收紧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充分考虑当前市场承受能力,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与同期发布的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等政策措施的内在精神保持一致。相关安排将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上市公司专注企业经营,改善市值。


独董制度改革,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


2001年,上市公司首次被要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以来,2005年在法律层面得以明确。2022年,独董制度改革迎来新进展,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法规整合工作中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修订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


进入2023年,独董制度改革进一步加速。8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履职方式、履职保障与监督管理等均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细化的要求。


业内指出,独董新规的出台对于有效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健全上市公司治理体系,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预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拉开序幕


也是在2023年下半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证监会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和投资者需求,公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多家头部公募基金机构公告旗下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降至1.2%、0.2%以下。


根据安排,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将分阶段稳步推进: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统一降至不超过1.2%、0.2%,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将有所下降,销售环节收费将逐步规范。


证监会拟逐步规范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相关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关法规,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还将通过法规修改,统筹让利投资者和调动销售机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预计于2024年底前完成。


北交所迎高质量发展期,北证50指数飘红


在宣布设立两周年之际,北交所也按下了新一轮改革创新“启动键”。


9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深改19条”,从投资端、融资端、发行端、交易端、生态端出台一揽子改革举措,为北交所擘画了高质量发展蓝图。


彼时,北交所新闻发言人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深改19条”以“高质量”为题眼,对北交所未来发展作出谋划和部署,是今后一段时期北交所市场建设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市场各方反应积极,北交所受关注度显著提升,上市公司估值得到修复。从北证50指数走势来看,10月24日北交所开启本轮行情以来,截至12月27日收盘,北证50指数累计上涨超46%。


处罚代表“靴子”落地,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进入常态化监管


随着一系列整改及官方出拳,平台企业进入常态化监管阶段。


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宣布,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并公布了对部分平台企业的行政处罚,其中,支付宝、财付通两家平台企业及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人保财险等被金融监管出具大额罚单。


据了解,上述机构均因违反支付结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规定而受到处罚。此次处罚代表“靴子”落地,标志着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基本完成,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平台企业不断向金融领域拓展。2019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对相关平台企业旗下的支付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执法检查工作,对美团金融、滴滴金融等企业旗下的8家支付机构进行过处罚,也曾对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开展执法检查并予以处罚。


业内人士表示,对大型平台企业进入常态化监管阶段,有利于形成积极、正向、稳定的预期,引导、促进大型平台企业合规稳健经营,更好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债市注册制全面落地,企业债发审职责划转结束过渡期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债券市场正由“量的扩张”转向“量质并重”的发展新阶段。2023年,我国债市发行审核进一步提速,不断激发市场创新发展活力。


这一年,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债券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


与此同时,为期6个月的企业债发审职责划转过渡期结束,北交所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发行承销业务。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债券过渡期后转常规有关工作安排的公告》明确企业债券过渡期后转常规工作安排,随后沪深北交易所开始负责企业债券受理工作,并报证监会履行注册程序,标志着企业债券过渡期后转常规安排顺利落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