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宏观政策定调。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与上年相比,一马当先的“稳字当头”表述有所变化,强调明年经济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今年中国经济总体处于疫后恢复态势,在服务业持续恢复的带动下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下行压力加大、三季度持续回升,完成全年目标是大概率事件。此次政治局会议总体肯定了今年经济在内外部复杂形势下取得的成就,即“回升向好”。


多位专家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会议传递出偏积极”的信号。



今年提法有何不同?


进一步阐释稳和进关系传递出积极信号


相较2022年政治局会议“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法,明年工作的总基调显然更为积极。


罗志恒表示,会议进一步阐释了稳和进的关系,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推动明年经济向好,夯实恢复的基础。


在他看来,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是“进”的前提,而稳定经济环境的取得也需要积极进取的政策支撑,比如财政、货币和房地产政策等。明年预计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主要动能将是服务业、高端制造和基建投资,“进”的政策将促进“稳”的形势和“稳”的预期。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指出,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的提法预示我国宏观经济有望继续偏积极,经济复苏营造适宜宏观政策环境,也稳定市场预期。


相比去年,今年政治局会议有诸多提法上的变化。其中,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表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相较2022年底政治局会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说法,更强调财政政策的增质及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预计仍将协调发力。”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指出,货币政策方面,与海外相比,国内在疫情期间始终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在当前海外政策偏紧的背景下,国内明年仍有降准和降息的空间。财政政策方面,本次提出要“适度加力”,10月中央通过了万亿国债,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增加到4.88万亿,而国债发行是为2024年经济“稳增长”打基础。因此,2024年财政政策较2023年有增长空间。以进促稳,强化宏观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导向非常明显。


谈及此次会议的新提法,罗志恒提出,会议提到“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有利于避免合成谬误,有利于稳定预期。政策要生效和提效的前提是,政策之间的系统谋划和协调性,即避免收缩性的非经济政策冲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从总体大局出发,而非部门本位出发。“近年来,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协同,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发债、化债,货币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风险防范等,预计明年将继续延续。”


明年如何发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


对于货币政策如何更精准有效,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第一,要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加灵活地进行前瞻性的预调、微调,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外在冲击;第二,要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上适度降低成本,并加强与财政政策等协调,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第三,运用好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做好“五篇大文章”。


董希淼认为,“精准”,主要从结构而言,将运用好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有力”,主要从总量而言,将适当运用总量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


“下一步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更加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助力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并为2024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奠定基础。”董希淼表示。


在财政政策方面罗志恒认为,财政政策基调与去年大致相当,一方面保持积极态势,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适度”和“提质增效”“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也就是说,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来实施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风险,让财政更可持续。


在他看来,“提质增效”是近年来财政政策在加力之外的重要目标,这是由当前财政形势紧平衡决定的,越是收支矛盾加大,越要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这要求收入端减税降费要从追求数量规模型转向效率效果型;支出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前储备和挖掘好的项目,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周茂华则表示,预计明年财税、金融等政策继续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发展、重点基建项目、三大工程等领域支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国内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再贷款再贴现、MLF及PSL等结构性工具仍在工具箱,并根据宏观经济表现及内外经济环境进行灵活调节。


经济怎么走


明年有望继续回暖出口将对中国经济形成支撑


在消费方面,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周茂华表示,针对消费方面的提法主要是明年全球需求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和平稳增长主要动能来自内需(消费和投资)。同时,目前我国消费和内需仍处于修复阶段,国内宏观政策继续给予支持,促进消费恢复,让供需加快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罗志恒则认为,会议对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从经济循环的角度做了更深刻阐述。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消费和投资都是需求,但是消费是终端需求,投资要承担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而不能只简单理解为需求,如果将投资只理解为需求,将会产生诸多无效投资。投资增加尤其是高质量的投资增加将创造和释放需求,比如,新的更优质产品诞生就能创造新的需求。


谈及明年的经济走势,天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宋雪涛认为,对未来经济可以适度乐观。


他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给出两大理由,一是经济正在逐步去地产化,根据测算,广义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从2020年的17.4%快速下降到了2022年的14.3%。这会使得地产下行对经济的拖累逐渐放缓。二是出口有望对中国经济形成支撑。


“受益于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全球竞争优势提高,资本品、中间品出口份额的提高对冲掉消费品出口份额下滑带来的压力,后续中国出口份额有望继续维持韧性。另外,美国补库存将对中国出口复苏的结构发挥重要影响,以计算机设备为代表的消费电子等商品率先进入补库存阶段有望带动相关行业出口景气度改善。”宋雪涛表示。


张斌对明年经济的走势持“保守一点的乐观”。他认为,逆周期政策力度能够增加的话,明年经济会在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好转。但是如果和现在一样,主要依靠私人部门的力量拉动经济,恢复存在困难。


“我们的政策空间是有的,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有空间。”张斌表示,“保守”乐观主要是因为政策空间利用的不够充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姜樊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