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达利有限公司链博会展台 摄/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这种津源U99的稻米口感上更好,天隆优619则是北方最早熟的稻米。这种金稻919更有嚼劲,是天津人更爱吃的口感。”11月30日,在链博会的展台上,天津达利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各类稻谷品种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当前该企业已拥有自建从种植到终端销售的产业链布局。


一粒米虽小,但关系着我国千家万户餐桌安全,亦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在11月28日至12月2日举行的首届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多家农业相关企业将最常见的“蛋奶粮油肉”背后产业集群,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揭秘粮食安全背后的大型供应链。


让百姓吃得饱、吃得好 农业也是高科技


“这些都是各类粮食的种子,它们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都穿上了 ‘包衣’,有的是为了防虫,有的是为了提高其发芽率。”在中信集团展台上,工作人员指着一边放满了五颜六色的种子墙,一边说道,有了这些技术,可以让粮食的成活率提升,让百姓吃得更好。


中信集团在链博会上展示出各类种子 摄/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但经过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事实上,种业研发等多个农业产业环节,均存在着“卡脖子”难题。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破解我国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是科技。


据中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信集团聚焦农作物育种领域不断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构建了以隆平高科、隆平发展(巴西)、华智生物等自主可控创新平台为主体的全球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同时在水稻和玉米育种、液相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发力。


不仅如此,在链博会的展会上,多项高新技术引人驻足。在展馆的一侧,广州泽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停放了一辆长达10余米的移动工厂。


广州泽力展示出的“移动工厂”  摄/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该公司董事长刘乡乡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这个移动工厂可以随时往来于农村的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将部分农作物做成浓缩液等产品,再发往各地工厂。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工厂长期闲置问题,也可以减少农作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大幅折损问题。


“随着信息科技和工业技术发展和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主任赵春江表示,技术正在重塑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确保农业、绿色和可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春江认为,农业传感器、农业农村大数据技术以及农业智能化装备都是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其中,农业传感器是智慧农业发展的第一步,目前围绕大田生产、设施生产、畜牧养殖等各个不同领域都需要专用传感器。而大数据可以帮助农业更好地建立起服务产业链,把全产业链从产前、中、后有机衔接起来。


串起国内外上下游产业链 织起粮食安全网


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但当前,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极端天气频发,农田牧场退化,地区局势严峻,出口限制多样。若想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要将国内外上下游产业链串联起来,共同织造一张供应链安全网。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当前中国已形成了如中粮集团、正大集团等多个大型农业集团。


以中粮集团为例,在上游环节,该集团深入产区与当地农民在农资供应、种植服务、农业金融、收储服务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在中游环节,其不断提升规模化、现代化加工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将其转化为食品企业与养殖户所需的原材料和消费者餐桌上的食品,促进产业上下游有机衔接;而在下游环节,联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畅通终端供应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农业企业和农业集团已经建立起全球的农业供应链。


中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内,中信集团以投资建设粮食仓储和加工设施为基础,持续推动海外粮食进入国内市场;聚焦畜牧渔业产品的稳产保供,助力我国畜牧渔业提质增效。在国外,中信集团深入“一带一路”沿线,规划开发了一批农田改造、粮食仓储、畜牧养殖、农资开发等农业设施项目,带动国内产能、技术和服务进入海外市场。


2022年度国内外杂交水稻重点品种及推广面积 制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另有地方性农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当前农业产业链越发成熟。以生肉为例,巴西、智利等国是我国主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国,而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则是我国重要的牛肉进口来源国。


“这些地区由于土地充足、水资源丰富、饲料成本较低等因素,其养殖成本亦相对较低。”上述地方性农业集团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正在考虑未来将在拉美等地,通过收购厂房和技术输出建设资源基地,让其生产的肉类更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同时亦可布局全球肉类市场。


此外,面对当前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复杂性,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在链博会上表示,中国愿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中国将建设开放、透明、包容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深化绿色农业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并打造多边开放共享合作平台。


不再让资金成为束缚 金融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金融监管部门及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针对农业发展的信贷力度,为农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央行不断扩大支农、支小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农业金融的发展。央行等五部门还于今年联合出炉《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推动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11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与上月持平,为29022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6.63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


与此同时,多家金融机构和金控集团均已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农业金融支持。如中信集团除通过旗下中信银行为涉农企业发放贷款之外,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为农业相关产业链提供境内外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私有化的保荐承销、联席主承销商及财务顾问项目;中信农业基金围绕农业“卡脖子”技术重点布局,投资作物育种、动物育种、动植物保护、数字农业及智能装备、品牌农业等领域。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这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未来我国还应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而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还要坚持部门间的分工协同,财政、金融、产业等多部门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应发挥不同的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