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记者张晓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制定公布《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依绍华指出,《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5%,高于GDP增速(5.5%),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消费需求由“有”向“好”转变。


消费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款式、性能及品牌等附加功能。在耐用消费品领域,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家庭保有量趋于普及,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下,这些产品逐渐转向智慧化,产品功能更加多元,能够提供更加便利、健康、舒适的体验,提高生活品质。


依绍华认为,作为电子产品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一方面是农村家庭在洗衣机、空调等产品拥有量达到97%左右,冰箱、彩电等产品也正在向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是90%以上农村家庭拥有至少1部智能手机,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对家用电脑和智能手机需求仍有较大空间。


由于电子产品具有知识、信息和技术密集型特征,往往单体价位较高,使用方法和操作方式也有一定门槛,对购买者和使用者来讲都属于“大件”商品,购买方式更为慎重,农村居民也更多是到城里大商场购买,在满足需求方面便利性较差,因此推动电商平台下乡、鼓励大型商贸企业渠道下沉,将对电子产品下乡产生积极作用。


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购物的便利度、可靠度,减轻购买心理顾虑,提升消费质量。具体来看,第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流通网络基础设施供给水平。


大幅度增加农村流通设施投入,鼓励农村地区构建一体化的营销网络,完善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和完善农村地区双向流通设施,健全城乡地区的商贸流通服务基础设施,通过统一规划、政策性引导及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城市和农村流通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农村流通设施供给水平,有效提高流通效率。


第二是完善末端配送体系,提高电子产品购买时效性。其一是加大对农村流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高网络宽带普及率,加快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运行速度。建议以村组为行政单位,设立信息服务站,培养村民的网络购物习惯,同时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下设引导员指导村民进行网络购物,熟悉流程,提高网络购物率。


其二是整合并利用邮政、供销、交通等物流资源,推进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的建设,形成村镇物流网络规模效应,提升村镇末端配送服务质量。


其三是增强乡村与城市间物流衔接密度,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如鼓励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公交公司合作,开展城乡快递合作业务,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也可以通过“快递进村”,以村委会为支点,实现上下行畅通。


第三是要规范农村消费市场流通秩序,优化购物环境。其一是鼓励和引导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面较广的流通龙头企业,进入农村地区布局网络,进行渠道下沉,如在农村地区设立直营门店,以统一进货把控产品质量,通过统一价格打消农村居民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一些价格较高的电子产品,附加商品使用指导服务,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使用和利用电子产品,为农村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其二是继续实施“电商下乡”“快递下乡”战略,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与电子商务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公共信息共享效率,加强农村市场价格监督和调控,通过信息平台对市场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和情况反馈,培养农村居民维权意识。


其三是加大对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加对销售商品的质量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并建立黑名单制度,确保农村消费市场的流通秩序规范运行


其四是引导农村消费者不断发挥消费主体的功能,主动参与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民消费方式引导,提高农村居民识别假冒商品的能力,并鼓励农民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正宗的商品。


第四是增强农村流通主体竞争力 提高流通网络供给能力。其一是发挥农村供销社骨干带动作用,有效整合农村地区流通资源,推动夫妻店、杂货店等向标准化超市转型,逐步实现连锁经营,发展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农村居民在本地购买高价值商品的意愿,从而提高农村流通交易效率和效能,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质量。


其二是鼓励中小流通企业整合分散资源,以重组或者联合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一些跨区域、跨地区的中小流通企业可以实施战略合作,将两地资源相互对接,增强商品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提高农村居民对跨区域商品的认可度,尤其是扩大对电子产品品牌认知,增加对商品的选择度,激发居民对不同商品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消费潜力。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