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晓雷委员。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1月12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进入委员报到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节能环保中心能源评估部部长柳晓雷提交了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融合“绿色”“健康”理念,建设韧性城市的提案。


柳晓雷在提案中表示,如何更好地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健康城市理念有机融合、联动布局,协同建设成为具有韧性的城市,是副中心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


如何加强城市副中心 “绿色、健康” 韧性城市建设?对此,柳晓雷指出,一是要联动布局,统筹考虑“绿色、健康、韧性”城市规划和建设;二是要加强“区域-社区-建筑”全空间维度“绿色、健康、韧性”要素建设;三是要对城市副中心建筑开展“查缺补漏”,提高建筑绿色、防疫标准。


建设韧性城市 增强城市抗灾恢复能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绿色城市是指既强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又注重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的城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建和改善自然与社会环境,提供基层卫生服务,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发挥潜能方面能够得到相互支持的城市。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柳晓雷表示,绿色、健康、韧性城市建设的共同目标是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类行为对环境的保护作用,避免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提高环境要素应对人类行为和冲击的适应性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同时降低因环境要素改变,导致人类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带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者相互促进,目标统一。


不过,城市副中心“绿色、健康、韧性”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多个问题。柳晓雷提出,一是城市建设理念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另外,绿色健康韧性要求在社区建设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批已投入使用办公建筑超过100万平米,大型办公建筑更应该加强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管理及消毒,在绿色理念基础上强化健康理念。”柳晓雷认为。


融入“健康”“韧性”理念,多维度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柳晓雷提出,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健康”、“韧性”理念,将城市规划、空间形态、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布局与自然和谐、应急保障、健康生活方式及“新社交空间” 等需求相结合,强化规划、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等多部门、多学科间协同合作,围绕副中心特点,开展顶层机制设计、配套政策措施、支撑技术标准及具体实现路径研究,通过完善城市环境要素,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应对干扰和抗冲击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此外,要加强“区域-社区-建筑”全空间维度“绿色、韧性、健康”要素建设。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柳晓雷提出了几点建议。


借助绿色智慧社区建设契机,完善社区门禁管理、智能监控、水电气热使用状况监测和智能调控、应急响应等关键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无接触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根据人口数量、结构特点合理配置社区医院、医生及常用药品,尝试建立家庭医生咨询联络制度,方便社区人员通过线上等方式求医问药;支持开展韧性社区创建试点工作,形成示范及可复制模式,推动副中心加强韧性能力建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编辑 徐超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