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


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及时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字出现30余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依然是明年主基调。


应变局、开新局,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百位企业家及数十位学者,读懂中国经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受访者供图


擘画未来蓝图,建设健康中国便是其中一个关键词。


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对此,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二十大报告将“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提上高位,是政府决心和力度的体现。


谈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吴明称,“扩容”不是要把医疗资源无限扩大,也不是三级医院一味扩大单体规模或建很多分院,而是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在吴明看来,要在医疗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让基层居民也可以利用到优质医疗资源,但核心是要推进分级诊疗,建立筛选机制,避免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提高服务体系的系统效率。


扩容不是医疗资源无限扩大


贝壳财经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提及“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对于2023年的中国卫生体系来讲,这意味着什么,需要做哪些工作?


吴明:“医疗资源下沉”实际上不是一个很新的提法了。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件(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到“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促进资源下沉”。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主要是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我们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确实更多集中在北上广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甚至一些省会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也是不充分的,无法满足老百姓需求。百姓面对一些危急重症时,很多时候还是要到北上广等城市就医。所以,首先要促进区域之间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国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比如说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提高基层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但是下沉是一个相对性的下沉,不是说基层一下子都可以利用三级医院的服务。而是通过医联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并通过转诊等方式,把一些需要利用优质医疗资源的患者转到上面(上级医院)去,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方式指导基层的医生诊疗。一方面,基层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使一些确实有需求的患者不需要异地就医,就能够获得优质医疗服务,这样也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贝壳财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关键在哪里,是服务、技术还是人才?


吴明:上面的因素都很关键。从中国来看,扩容下沉的目的应该是医疗资源整体提升,减少区域间不均衡,医疗资源下沉的前提是建立筛选机制。


首先,我们跟世界先进(医疗水平)还有差距,优质医疗资源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基层的医疗能力也要不断提升。所以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让一部分危急重症患者在本地就可以获得优质医疗服务,让基层患者就近就能够可及优质医疗资源。但是,如果没有筛选机制,大病小病都很方便地去看三级医院医生,也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优质医疗资源不堪重负,真正需要的患者反而有可能得不到。


因此,医疗资源下沉的前提就是要有筛选机制,使得真正有需求的患者,通过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和互联网医疗等途径,在本地就能够利用优质医疗资源。


贝壳财经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背后,区域均衡布局才是关键?


吴明:对,“扩容”不是要把医疗资源无限扩大,也不是三级医院一味扩大单体规模或建很多分院,而是说要均衡发展。改变部分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多,有的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短缺或患者可及性低的这种状况。


“三医联动”加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核心措施


贝壳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这对于健康中国来讲重要性如何体现?


吴明:这一次明确提出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还加了“治理”,是之前没有的。因为治理涉及协同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在协同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现在确实“三医联动”还没有完全联动到位。改革主要是解决过去长期积累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到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二十大报告中,把“三医联动”放到了比较高的位置,也是体现了一个决心和力度。


贝壳财经“三医联动”的核心是什么?


吴明:还是应该加快支付方式改革,这其实是一个核心的措施。目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速度相对滞后,现在药品耗材集采的效果比较突出,但光靠集采是远远不够的,配套的改革要跟上,包括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不然政策叠加的效果就显现不出来,反而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涉及“三医”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治理,部门协作、政策配套等。


贝壳财经2022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被视为进入“深水区”。根据已经印发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你如何看待这一进程,怎样推进医改?


吴明:医保支付方式现在尚处于试点阶段,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改革30个试点城市,DIP(病种分值)改革70个试点城市,加起来才一百个城市。试点3年后向全国推广,还需要时间。也正因为目前的DRG/DIP试点阶段覆盖范围小,所以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控成本机制难以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从整体医改情况看,集采在向前推进,但是也只覆盖了不到一半的药品耗材,不少地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滞后。所以未来医改的关键,是要加力推进“三医联动”,尤其是要加快推进医疗支付方式改革。


贝壳财经DRG/DIP改革已提出多年,推进过程有什么难点,从技术、管理或者行动机制等问题考虑,最大阻力是什么?


吴明:都有,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推进有一定阻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DRG/DIP改革是建立公立医院控成本的机制,跟现在的医院运行机制很不一样。现在医院是做大规模、做大服务量、做大收入来获利。将来DRG/DIP是建立控成本获利模式,成本控制好才能有利益,跟现在的机制完全不一样,对医院影响还是很大的。另外还有不少技术上的难点,要通过试点来解决。过去几十年积累的问题,是无法一蹴而就来解决的,确实需要时间。


贝壳财经展望2023年,医改能达到什么预期?


吴明:按照国家的医改方案加力推进,比较核心的就是三医联动、分级诊疗,需要医疗服务体系、医保体系的协同发展,几个体系同步推进相关改革。 协同发展和改革做得越好,医改的成效就会越大。



同题问答



1.二十大报告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关键词当中,你对哪一个(哪一段)最有感触,为什么?


吴明: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这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为在过去,教育、科技、人才都分散在相关文件的不同部分提到,这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意识到了这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刚才提到的“三医联动”,如果我们只谈医保、医疗或医药改革也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改革协同、联动,那效果肯定就会不同。


2.2023年个人有哪些新期待?


吴明:我更希望立足当下,没有想那么远。每天太忙了,展望三天可能都做不到,所以还是先走好当前脚下的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云琦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