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理财产品告别刚兑,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如何理财成了不少民众关注的一大话题。


今年以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资本市场震荡起伏,热门基金净值持续下挫。“无脑投”都能赚钱的时代已过,“一不小心亏钱”的“陷阱”倒是越来越多,这些都在考验个人的理财能力。


随着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将近一年,新京报贝壳财经再度聚焦个人理财,邀请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以及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微淼财商教育高级讲师邢海跃做客直播间,解析市场变化以及个人投资理财之道。


资管新规落地如何影响投资行为?


资管新规历经三年过渡期后,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落地,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一新规意味着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大多数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已成理财市场的常态。


周茂华表示,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将近一年时间以来,理财产品基本实现净值化转型,但投资者还在适应阶段。首先,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保本的想法在逐步改变;其次,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比如,以前投资者可能更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与期限,现在也关注风险与波动;第三,资管新规倒逼投资者积极学习理财专业知识,更关注理财产品的规则与底层资产分析。


邢海跃表示,从2016年国务院对注册制改革的授权正式实施,到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再到2020年A股退市新规,以及今年11月1日起正式试点的做市商制度,表面上看这些制度似乎是针对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但细心一点会发现,其实这些制度的实施也在促使投资者不断提升自身风险意识。比如实施注册制,就要求投资者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让其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投资分析能力。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这也要求投资者有能力识别理财产品的潜在风险以及自己是否有能力承受风险,并作出投资决策。


邢海跃称,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是关键,要对市场上不同类型的产品运作机制以及价值创造原理有充分的认识,然后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理财目的,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以及配置比例,这其实需要投资者有较高的财商素养。


如何打破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怪圈?


当前,基金已经成为民众投资的主要方式。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公募基金跻身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占比高达38%,但市场却长期存在“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


董登新表示,不少投资者把基金当成股票炒,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会倒逼基金公司反过来适应投资者,搞短期排名,短期调仓等,成为大散户。此外,要判断公募基金实力的强弱,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看股票基金净值占比。在发达国家,股票基金占比非常高,如美国占比就达55%,但我国股票基金的净值占比还不到10%,这是我国公募基金发展的一大痛点,基金公司的股票基金管理能力仍需提升。


董登新进一步表示,中国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只能在封闭市场做组合,也是我国基金市场的局限。此外,我国公募基金没有长期资金支持,这些短板都决定了公募基金只能配合基民的短炒。不过,情况也在改变,比如个人养老金基金就规定,不允许搞短期规模和投资收益排名,引导基民长期投资。只有公募基金提高、改善自己的实力和水平,才能让基民成为基金发展的长期资金提供者,而不是短炒者。


邢海跃则认为,首先,基金投资者对于不同类型基金的底层资产以及潜在风险没有深入了解,从众心理严重,导致投资损失超出自身承受范围。其次,不清楚自己购买基金的目的,投入比例过大,投机性较强导致一旦出现风险,损失难以挽回。最后,投资策略存在问题,购买基金是一种委托理财方式,长期的理财策略,比如指数基金长期定投会通过时间来熨平波动风险,如果短期投机,势必得不偿失。


邢海跃提醒新入市的基民,投资前要清楚地了解基金类型,比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基金、指数基金等。此外,还应了解不同种类基金的风险以及预期回报水平,要与家庭资产配置需求相一致,以及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过往业绩等指标。


避免掉入陷阱,个人应如何投资?


直播期间,嘉宾还为投资者提出一些可落地、实操性较强的建议。


邢海跃表示,从个人实践经验来看,投资者普遍清晰地了解,风险越高回报越大,但他们并不清楚多大的风险能匹配多大的收益,这需要投资者了解不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比如,有一款理财产品宣传的预期回报是10%,但其底层资产可能是一些债券、银行存款、定期存单等,此时投资者就应该意识到,这款理财产品并不靠谱,是在做虚假宣传。


“这要求投资者要主动了解市场上主要产品的投资收益,比如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可能在2%~2.5%,银行理财收益率会在3%~5%,超过8%的收益率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有这样的风险意识,可以避免掉入许多金融陷阱,而财商素养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投资者保持健康的投资心理,识别各类金融投资风险,让投资行为更理性。”邢海跃说。


周茂华则给出了三点建议,一、要充分评估自身财务状况。最好用自身“闲钱”去投资,并对未来可能需要一大笔资金流动的需求进行预判,保障流动性需求。


二、分散投资,在优化资产组合方面下功夫,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尽管是老生常谈但依然适用,关键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尽量将理财投资按风险比例“梯次”配置,同时,考虑借助投顾、基金等专业机构力量。


三、树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避免投机炒作,一夜暴富的想法。如果部分普通投资者都在恐惧、贪婪两个极端来回折腾,无数例子证明,投资结果最后都不会太理想。从成熟市场发展的过程看,个人普通投资者还是要把资金交给更为专业、更为理性、稳健的机构来打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