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国际竹藤组织(INBAR)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竹乡碳计:世界遗产地减碳与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的线上研讨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的新视野”系列讲座第三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鼓励探索遗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世界遗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作用?据介绍,世界遗产地及其所蕴含的森林、竹林、海洋以及活态遗产等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世界遗产地森林的总面积为6900万公顷,约为德国疆域的两倍,拥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同时,还储存了大量的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2018-2021》提出,应利用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当方法。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之际提出了“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人文精神、韧性和创新的源泉”的倡议,鼓励探索遗产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中国拥有56处世界遗产地以及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以积极发挥遗产资源优势以促进低碳减碳发展。


据多位遗产地和保护地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支持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计量监测、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建立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黄山、九寨沟、贵州赤水丹霞在内的保护地和世界遗产地已开展多项工作,积极探索低碳减碳发展和可持续管理的路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程维妙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恺一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