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过去十年间,煤炭行业的潮起潮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张宏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十年,我国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与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


展望未来,煤炭行业将往何处去?


“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煤炭由兜底保障能源向支撑性能源、应急与调峰能源转变是必然趋势,但我国碳达峰前和达峰之后的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兜底保障能源的作用难以改变。”张宏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十年煤炭产业格局经历了剧变。回顾过去十年煤炭行业的发展,你认为有哪些鲜明的特征,与值得牢记的经验教训?


张宏:这十年,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效果,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与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


截至2021年底,全国煤矿数量由2016年初的1.3万处左右减少到4500处左右,建成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大型现代化煤矿产量比重由65%左右提高到85%左右,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0.374下降到0.044,原煤入选(洗)率由55.4%提高到71.7%。随着大数据、5G技术与煤矿现代化装备技术融合发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新京报贝壳财经: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判断,2030年以前,我国煤炭消费将进入总量峰值平台期,并转入总量回落的历史变革期。预计“十四五”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煤炭消费量将在40亿吨至43亿吨之间,煤炭市场总量、需求结构基本稳定。在你看来,在总量不增长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煤炭行业的发展质量?


张宏:根据相关规划研究成果,2035年以后,非化石能源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煤炭开始由主体能源、兜底保障向“支撑性能源”、基本保障转变;2050年以后,煤炭将转为“应急保障和调峰能源”,非化石能源比重将超过60%。可以预测,未来10~15年,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地位作用还难以改变。


煤炭作为现阶段我国的主体能源将逐渐转为支撑性能源、并向应急和调峰能源转变;煤炭消费方式将更多的是由能源属性向工业原料属性转变。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煤炭产业必然要经历自我革命、转型提质、升级发展的过程。


要做到这些,煤炭产业必须在战略思想上要转变观念,自我革命,要统筹煤炭短期兜底保障与远期有序退出等关系,同时在能源安全上要稳住规模,保障供应,结合非化石能源特点,要研究建立煤炭弹性产能管理和煤矿弹性生产机制,适应新能源出力特点,兜住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底线。


在我国煤炭等化石能源短期内仍是主要能源的现实情景下,促进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是最为现实的举措。面向未来则应推动煤炭由化石能源向高端化工材料和碳基新材料领域突破发展,实现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碳向固碳、碳循环方向转变。


煤炭经济需要产业延伸,必须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老矿区转型发展机制,探索资源枯竭矿区转型路径,促进矿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