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为期6天的上海首次集中供地落下帷幕,56宗涉宅用地全部顺利成交,合计揽金857亿元,占上海市2021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的40%。

 

而在上述56宗成交地块中,有27宗地为纯住宅用地与综合用地,占比近半;另有25宗为安置房与租赁房用地,4宗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地块。

 

在业内看来,在上海首批集中供地竞拍中,大中小型房企公平竞争、溢价率可控,并且杜绝了“马甲”和围标等行为,凸显了新的土拍规则的成效。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此次56宗涉宅用地平均成交溢价率4.9%,较2020年全年成交溢价率下降5.46个百分点。


在上海首批集中供地中,56宗涉宅用地全部顺利成交,总成交额857亿元。


保利斥资123亿夺地,金地、碧桂园各获3宗

 

在此轮上海土拍中,万科、华润置地、中海地产等房企缺席,保利地产、金地、碧桂园等房企则收获颇丰。

 

从拿地数量来看,金地、碧桂园各自分别斩获3块地块,并列第一位,保利地产、首创置业、大华集团、光明地产等各收获2宗地块。

 

拿地金额方面,保利地产当之无愧地成为此轮上海土拍中花费最多的豪气“地主”。先是在竞拍首日以105亿元拿下上海主城区静安区优质地块,成为该批供地中总价最高的地块,也是唯一一宗成交价格超过百亿元的地块;随后,保利地产又以18.353亿元“杀出重围”拿下宝山罗店地块。这两宗地块成交价合计约123亿元,位置都比较优越,保利也因此成为上海首批供地的“最大买家”。

 

而卓越京东联合体以99.1亿元拿下的上海西站地铁上盖综合体,拿地总额排名第二;第三名则为碧桂园以约95.13亿元摘得的3宗地块。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集中供地中,总部位于上海的大型房企收获较少,比如世茂、旭辉、阳光城、新城等均无收获,也不见一贯喜好在上海拼地的闽系房企正荣、融信的身影,相比之下,外来房企比如首创、碧桂园、保利地产等房企收获颇丰。

 

从此次土拍的其他“最”记录来看,单宗地成交楼面价最高的是杨浦区定海社区B3-1地块(大桥街道118街坊)由上海杨浦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杨浦城投”)以成交总价14亿元拿下,楼面价 64040元/平方米,溢价率9.21%。

 

而溢价率最高地块为崇明区陈家镇CMS15-0305单元14A-01(实验生态社区18号)地块,成交楼面价14418元/平方米,溢价率12.89%,由建发以约6.26亿元竞得。

 

上海首轮集中供地竞拍之“最”,表格数据由新京报记者整理。

 

土拍新规效果显现,平均溢价率低于5%

 

据悉,上海此次土拍规则基于房地联动机制,设置地块起始价、中止价和最高报价。最高报价一般限定为起始价的1.1倍(一般情况下溢价率最高为10%),报价低于中止价时,为价高者得;若高于中止价,进入一次性书面报价环节。一次书面报价不得超过最高报价,并以最接近一次书面报价平均价的为土地确定竞得者。

 

“这样的新土拍规则,不仅有效控制了溢价率,也凸显了公平平等参与,使得大中小型房企都有一样的机会,从本次土拍结果来看,这样的规则设置比较成功”,上海中原地产资深分析师卢文曦表示。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此次上海成交的56宗涉宅用地成交溢价率4.90%,整体溢价率较2020年全年成交溢价率下滑5.46个百分点。对此,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拍地规则能有效抑制溢价率,二是首批供地的29宗安置房与租赁房用地均是底价成交,拉低了溢价率。

 

“上海此次限地价后转一次性报价的创新性拍地规则,令其整体溢价率低于其他房地产热点城市,同时有效实现公平竞争,避免土地成交过于集中在个别房企。”潘浩总结称。

 

同时,为了避免房企之间进入毫无利润的恶性拼杀,上海集中土拍设置了中止价和房地联动价,为取地房企留下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此次供地平均新房销售价格上限为53160元/平方米,平均楼面价与平均新房销售价格上限的比值为37.8%。

 

总体来看,卢文曦认为,上海首次集中供地实现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效果,“对比其他热点城市土拍,比如动辄50%以上的高溢价率,出动十几个‘马甲’、地价高攀等情况,上海的调控做法更为精细,值得全国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新京报记者 徐倩 图片来源/IC photo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