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许诺)3月5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参加今年两会的政协提案主题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案建议,要积极破解充换电基础设施“进小区”难题,推动换电模式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市场化模式建设充电桩。建议能源部门制定增容改造计划,为充换电设施预留电力容量,有条件允许1250kVA以上箱变的建设申请。


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用户里程焦虑


苗圩在提案中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更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纯电动乘用车是我国主力车型,2020年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80%。由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用户在纯电动乘用车使用中出现“里程焦虑”,这就促使汽车企业以增加续驶里程来解决用户的担忧,而在同一时点上,续驶里程的提高主要靠多装动力电池实现,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装载越多,能耗和排放就越高。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用户充换电便利性,减少用户“里程焦虑”进而减少动力电池装载量,不仅有利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也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苗圩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2020年10月,国办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愿景,并将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对大力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车桩比与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顶层设计亟需落地支撑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92万辆,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168万台,车桩比约为3:1,与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在苗圩看来,阻碍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亟需落地支撑。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需要加强,部分地区未将充换电基础设施纳入整体规划,导致充换电站用地保障不足、电力增容困难、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换电站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更是“无所适从”,亟需出台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文件。


二是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目前,部分地区对充换电站建设审批无明确或唯一的主管单位,建设项目备案流程繁杂且缺乏验收标准。此外,私人充电桩建设涉及物业、电力公司、用户等各方,物业缺乏安装积极性、电力公司保证电力容量和配合接电的职责有待明确、建设标准缺失、日常维护主体缺失、安全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制约私人充电桩的发展。


三是电力增容实现困难。由于充换电站所需电力容量较大,一般需要进行增容。部分地区规定箱变只能使用500kVA,难以满足充换电站建设需求,超过规定容量则需建配电房,建设成本高,电力增容实现困难。


积极破解充换电基础设施“进小区”难题,提供土地、电力、资金等保障


对上述三个问题,苗圩提出了针对性的三条建议。


一是建议由国家能源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落实《规划》要求,编制“十四五”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明确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积极破解“进小区”难题,推动换电模式创新发展,统筹布局居住小区、公共区域、单位内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二是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指导地方发改委部门联合住建、电力等主管部门,出台本地区“十四五”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要求,规范换电站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并提供土地、电力、资金等保障。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市场化模式建设充电桩。对固定停车位不足的小区,集中部署公共充电桩,开展有序充电。


三是建议国家能源局组织各地区电力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十四五”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增容改造计划,为充换电设施预留电力容量,有条件允许1250kVA以上箱变的建设申请。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