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很久后,杨皓终于向领导提交了请假申请。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作为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管家的她坚守在防疫一线。对于出生在1998年、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杨皓来说,并不容易,面临的不仅是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护理的对象更是一群人均年龄在80岁左右且基础疾病较多、抵抗力差的病毒易感人群。


“不仅要照顾好这些老人的身体,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杨皓告诉新京报记者,“特别是工作在8号楼的隔离区时,老年人情绪非常敏感,14天的隔离、大量活动取消,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失调,因此,调节因疫情产生的无聊、孤寂情绪十分重要。”


从1月中下旬到3月初,杨皓已经在养老社区抗疫一线工作了40余天,对于她来说,不容易的还有来自母亲生病带来的心理煎熬。据了解,在1月27日,杨皓的母亲查出肺癌晚期,听此消息,她内心差点崩溃,在坚守工作岗位的同时,她时时关注母亲化疗、身心状况,“内心非常累,工作带来的压力,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天天失眠,但是特殊时期,我必须得坚守岗位。”


随着疫情控制有所好转,杨皓终于向领导提出了请假申请,“这时候妈妈非常需要我。”


冲在养老社区一线的90后奋斗者。


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变得意义非凡。诸如杨皓这样奋战在一线的90后年轻人,在随园随处可见,在养老社区的防疫之战中,他们坚守各自岗位,全身心投入工作,与80岁左右的老人们共同抗疫。


返园老人主动接受隔离


作为万科在北方区域最大的养老项目,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的入住老人人均年龄在80岁左右。


年前,生活在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的刘洪祥(化名)爷爷与老伴回了趟家,与孩子们一起过了年。“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北京各个地方都开始了封闭管理,养老院、养老社区等更是如此。” 刘洪祥回忆道,非常纠结,在家里就剩下我和老伴两个人,物资什么都没有,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伴很难,虽然已经知道了随园封闭管理了,但还是打了一通电话说了自己居家生活的困难,希望可以回到园区生活。


令刘洪祥没想到的是,随园的工作人员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但是归来人员需要隔离14天。“我坚决支持园区进行严格的隔离,虽然有一点不方便,但是为了安全,不方便是一时的,得了病可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辐射的是整个养老院200多个家庭。” 刘洪祥认为。事实上,在决定返园时,他已经做好了被隔离14天的准备,初三一回来,他和老伴就到8号楼集中隔离。


隔离期间,刘洪祥表示,“随园的孩子们每天过来给我们测体温、送饭,还会关心我们每天需要什么,孩子们真的在用心的工作。”


水莲莲是负责隔离区的工作人员,她今年才21岁。疫情期间,她承担了园区最有风险的工作,穿上连体防护服,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和靴套,进入隔离区为隔离人员测体温、送一日三餐,耐心地给老人们做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抚工作。


北京随园养老中心工作人员为隔离老人送餐。


作为万科在北方区域最大的养老项目,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的入住老人人均年龄在80岁左右,防疫工作可谓充满挑战,除了封闭管理、高频清洁消毒、返京严格隔离外,园区还调整了用餐模式、增加线上活动、营造温馨氛围等。与此同时,医务室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


其中,就餐方式的调整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对于完全封闭式管理、近两百人的养老社区而言,老人用餐是一日生活之重。完全送餐入房间,现有的条件,对每个老人餐品温度不能均衡保证。最初,经过商定,建议老人打餐回房间、错时用餐、缩短用餐时间。


但是分时分餐的倡议提出后,随园的老人们一下子爆发了反对声音:“你们给我们买餐盒吗?”“我们端回去凉了怎么办”“谁先吃谁后吃呀” ……如何既公平又安全保证老人用餐,需要给老人们拿出一套具体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最终敲定了一户一桌,分楼栋错时用餐,由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打餐的就餐方式。


同为职场人的刘洪祥,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园区管理的不易。疫情期间,每个人都在24小时工作,但在面对200多位老人个性化需求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管理方式的不周到和不全面。“他们是一群有养老情怀的孩子。”这是刘洪祥对随园这一群80后、90后工作人员的评价。


打破封闭期的孤独与敏感


工作人员为老人每天进行三次测温。


但是14天的隔离生活,让部分老人出现敏感情绪。


“除夕早上,在家里吃完了团圆饭,看到封园消息,就匆匆让孩子送回到随园。”宋奶奶表示,但是没想到的是,回到园区之后被“关在”房间里,得接受园区内的隔离管理。


“他们不让我出去、自己打水都不可以。”宋奶奶刚开始很难理解,觉得随园的员工是真的把自己当作了“传染病人”。曾经是一名传染科护士长的宋奶奶觉得这种做法是对她职业的亵渎,并从隔离那天开始,心情变得烦躁不安。


在宋奶奶回到园区的第二天,张博皓作为宋奶奶的入住顾问,第一时间与宋奶奶通了一个电话,电话中感觉到宋奶奶的郁闷心情,并将宋奶奶这个情况及时上报。


刚开始直接与宋奶奶的沟通并不顺利,多少通电话一开始打过去,宋奶奶都给挂断了。后来一边与宋奶奶联系,一边与家属沟通、和宋奶奶园区的好伙伴们沟通。杨奶奶、严奶奶知道宋奶奶的情况之后很担心,为宋奶奶送来了信函和几本水彩画,每天微信和宋奶奶聊天,疏解她的烦闷,并带着宋奶奶一起参加线上的活动。


同时,园区的心理慰藉小组穿好防护衣,来到宋奶奶的房间里沟通、谈心,做大量心理疏导工作和陪伴,慢慢地宋奶奶开始理解支持,原来隔离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孤立无援,而是好多人都陪伴在自己身边。


隔离期结束之后,宋奶奶和20位一起被隔离的老伙伴给随园写了封信,表扬了勇敢进入隔离区的伙伴,并对随园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示了认可和感谢。


除了14天隔离外,由于疫情,园区封闭管理,大部分的活动被取消,老人们陆续出现一些心理和情绪的失调。


当发现类似的问题时,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会立即与老人进行沟通和引导,解决问题。作为园区内一名90后文娱管家,曾在日本福祉中心学习过介护知识的徐晨辰深知,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形成孤独的常态,在疫情特殊时期,不仅要强化身体免疫力,给老人赋能,调节因疫情产生的无聊、孤寂情绪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让老人们能够锻炼身体,徐晨辰牵头,将随园的公共就餐区变成老人每天早操的地方。空间大、间距大,让老人戴着口罩参加,小规模、低密度、高频次的活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前提下,随园还分时错峰策划并开展了多空间、低密度的多项线下户外活动,并与老人达成约定,老人需要在佩戴口罩、保持彼此间距2米的前提下参与活动。


但是,毕竟与平常不同,疫情期间,线下公共空间的娱乐活动仍然受到限制,随园创新线上打卡,以提高老人的积极性。自从去年9月幸福银行北京随园养老中心分行正式开张,打卡积分,对于随园的老人们来说,是一件已经养成的习惯。“不能线下打卡,我们就想到带着老人线上打卡。把平时的手工课、书法课、绘画课……都搬到线上,鼓励老人画一幅画或者唱一首歌,只要将作品交给我们或者发到‘幸福随园一家人’群里面,就是打卡成功。” 徐晨辰如是说。


入住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的刘叔叔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下午阳光明媚的时候,还是能和老伙伴们一起跳舞,散散步,我们的老友情反而更加深了。”


智慧系统监测老人身体指数


疫情之下,由于员工无法按时返岗,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任务堆积,一人多岗,护理比大大压缩。如何提高防疫期间的管理效率?北京万科养老业务的V-Care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迭代优化速度,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随园为隔离老人测温的全套装备。


诸如上文中的宋奶奶,管理人员是通过V-Care智慧照护平台监测到了她的异常,“因为自从隔离期开始,宋奶奶的活动轨迹发生了明显变化,吃饭时间非常不规律。” 张博皓表示。


据了解,V-Care智慧照护平台是北京万科养老开发的服务管理系统,引入北京随园养老中心项目使用时,已经进入3.0迭代阶段, 目前已经梳理出8大类服务模块,165个服务细项。


工作人员介绍,通过V-Care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老人身体健康数据,提供最精准的服务。此外,对老人出入进行全数据跟踪,发现未归或晚归可联动报警,快速关联个人信息。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无法见面的家属,也可以通过V-Care系统看到自家老人的身心健康指数。


据了解,V-Care配备护理端和亲属端。对于亲属端,老人每天的身体健康数据,接收护理的内容,隔离期间参加活动的内容和照片、视频等,家属都可以及时通过手机查看。“在这个特殊时期,家属无法来到园区看望老人,通过亲属端可以查看老人的各项护理情况和每天活动动态。”北京随园养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武新 校对 刘军 图片来源 养老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