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突发心梗辞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过后,很快就会被各种新的新闻湮没在历史当中。大部分人唏嘘叹息过后,继续一头扎进手头工作中,该加班的加班,该熬夜的熬夜。

这就是创业者的现实。

过劳已经成为创业者的常态。单就近几年因心肌梗塞这一疾病离世的公司高管就能拉出一长串名单,2015年10月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梗去世,年仅46岁;2015年初,上海一位33岁的IT高管突发心梗离世;2014年初,小马奔腾的董事长李明也因心肌梗塞离世,彼时公司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事宜……

张锐这位年仅44岁的国内资深媒体人、互联网界知名的创业新贵,从2011年创业成立春雨医生以来,一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他走后给世界留下的,除了一个准备上市的公司,应当还有创业同仁们对于每时每刻都要All in的创业生态的重新审视。

畸形竞争中的明枪暗箭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九死一生”,这些都是形容创业常见的词语,也是创业公司面对各种竞争的真实写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公司,不仅要时刻警惕来自友商的正面针锋相对,更要去解决如何与传统市场“抢生意”等带来的影响。

2015年,某自媒体平台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的文章把张锐带领的春雨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这篇文章直指春雨医生入错了行,因为大部分医疗服务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政府公营事业、医疗市场很分散,资本很难统一市场,而春雨医生不论是做中介还是服务提供商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信任。

这篇文章经过大规模的传播后,不论是对张锐还是团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后来春雨医生官方回应称此事是被别人黑了,最后不了了之。

不管当时的真实情况如何,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现象在创业领域确实常常发生:一些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攻击甚至专门找外包团队来黑竞争对手。

7月底,国内知名医美平台新氧、美黛拉发表联合声明,针对两家公司遭遇的负面新闻进行回应,敬告友商停止“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的各种操作”,并希望“由市场来检验”,也引起了整个互联网医美平台的一次动荡。

在很多领域,创新者往往也是“搅局者”。尤其是势单力薄的创业公司,除了要面对友商的激烈竞争外,还有一大波竞争对手则来自传统市场。

张锐曾经说,“我们(春雨医生)没有什么可以抄袭的对象、没有模仿的对象,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先行者,我们只有不停地探索、尝试”。从线上问诊起步的春雨医生以及丁香园等平台,陆续布局线下诊所、医院,而这一块的市场显然并不好拿下。

跟对手“撕”,跟传统市场抗争,如果时时处处要提防来自竞争对手的明枪暗箭,那真正留给创业者去创新、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时间还有多少?

跨越不了的政策风险

创业通常伴随着创新,这其中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等,但新的领域往往会遇到很多政策法规的缺失,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一旦相关政策补位,都将可能对一部分企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创业公司不得不考虑的一项政策风险。

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在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曾下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强调“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以线上问诊切入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平台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甚至因此改变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尝试通过布局线下市场来让公司合规,这背后创业者们需要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而除了医疗领域,金融、交通等涉及民生的传统市场蛋糕也不是那么好分的。近日,估值高达75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被爆将会在明年上市,而马云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这个“民间银行”能否生存以及发展好,最关键的饮食是政策。

10月8日,北上广深相继发布网约车新规细则草案,网约车门槛骤然提高。草案的发布,对于一直被视为创新企业的滴滴优步等这批互联网公司来说,无疑是打击面最大的。

很多人由此发出感慨:一个企业的生死之间,往往只有一纸公文的距离。

被钱束缚的创业路

在中国,创业资金基本都是需要通过VC渠道获取,而为了争取到VC的青睐通常需要付出很大的“牺牲”,包括对股权等权益的分配以及牺牲团队的休息时间把公司业务做得讨喜。

而资本进入之后终究要找合适的机会套现走人。

今年6月,春雨医生被曝出已完成12亿融资Pre-IPO环节,而张锐已经没有机会看着公司上市。

“上市是资本方需求,对我而言是还债,毕竟春雨医生核心业务盈利的结果是投资人支持促成的。”当时张锐对媒体如此表达了关于上市的无奈,他表示作为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他并没有上市意愿。

另外一个创业者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制定公司发展的战略以及经营决策时,会因为投资股东的不同意见而改变策略方向,最终创始人妥协,用长远的规划换取短期的利益,换取下一轮的融资顺利进行。很多投资机构也在积极推动创业公司上市,然后套现撤退,而留下的残局只能让让创始人去收拾。更有甚者,一些团队直接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最后被资方扫地出门。

目前国内的投资基金很多,而大多数的机构投资的项目类型也遍及各行各业,专业的投资基金不多,尽管创业者拿钱相对容易,但是机构对于项目的回报周期没有科学预期,会给予创业者尽快变现的压力。

9月底,腾讯科技公布了一些微信大号刷阅读量的情况,另外,淘宝、天猫等平台的数据造假也一直被诟病。背后折射出的是“骗子+傻子”的无奈组合。

互联网+大战略下,许多公司的传播、营销和品牌建设纷纷从线下转到线上,不论是整个公司还是公司里面的每一个部门,都背负着明确的KPI考核目标。

“我们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投资的时候,会做各种调研和判断,但公司展现出来的数据还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哪些数据是假的,但出于双方利益的考虑,大家都不会说透,而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告诉寻找中国创客记者。

当创业者变得身不由己,真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吗?

社会对创业者足够包容吗?

创业的含义正在越来越被误解。

创业是为了创新和改变,但在国内,创业被定义为一战成名甚至被等同于暴富。当员工对创始人充满回报期待、社会舆论对项目颠覆传统充满期待、投资人对公司盈利充满期待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以成败论英雄的时候,创始人自己也会有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暗示。

随着创业大潮的兴起,创业失败也成为了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一旦创业者创业失败,他们在无收入或低收入的窘境下能否维持生存,以及如何进一步保障他们在失败后的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也是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

另外,创业者尤其是稍微有些成绩的创业者,他们因为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对外一直扮演着强大的个人形象,但他们自身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社会各界对创业者能宽容一些,不把成功作为衡量创业者的唯一标准,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多的精力回归在创业的初心上面。

All in这个词几乎是挂在创业公司团队中每一个人嘴边的口头禅,也形成了创业公司独特的加班文化,甚至半夜还在开会、全体通宵加班成为了了拿来晒的一个常态,而这种状态也在成为投资人乃至普通人给创业者是否All in的一个评价标准了,但创业真的需要这种All in状态直至牺牲吗?

国内知名的创业导师王丽芬在悼念张锐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创业真的是长跑,找自已喜欢的事慢慢做,不要让公司估值超高,不要招很多人,不要试图做出业绩给别人看证明自已有多牛,更不要让资本主宰了你,走出自已的节奏,让创业这条的确能提升自已的路走得慢一些,稍稍轻松一些”。

新京报记者 赵雷

编辑/胡涵 张慧敏

来源:寻找中国创客
原标题:谁在逼着创业者All in,直至牺牲?